September 22, 2015

【遊記】不一樣的巴黎

  過去身為快樂大學生的我們,完全沒辦法體會,為何大人們總是思思念念著假日。現在開始工作才知道,假日就像是被關在牢裡的人可以出去狂歡的特赦日。這次一有三天連假,如野馬般的我迅雷不及掩耳地衝向巴黎。第二次遊巴黎,和第一次的感覺很不一樣。早上六點出門,幸運地碰到日出。

September 15, 2015

【瑞士滿月】

      在這邊待了快滿一個月了,莫名的五味雜陳,很多想法和感受不停地穿梭在心裡。在瑞士工作感覺非常新奇、也充滿許多冒險,而事實上也很多美妙的事物。

點我看照片


      身為Au-pair,和原本我預料會遇到的困難很不同。困難的不是適應不同文化和飲食、為他人工作、適應一個家庭的生活習慣,而是在異地、不同的語言環境,如何找到和自己年齡相差不大、合得來的人。

     在我現在所處的小鎮裡只有4800人,比台灣蘭嶼的人還少兩百,而且在這4800人裡,我要扣掉35歲以上的老人、18歲以下的兒童,再扣掉不會說英文或說英文會感到不自在的人,剩下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的年輕人都離開小鎮去上大學或工作了。

     生活工作上多多少少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說實在這些事情都是芝麻小事,但如果沒有人可以跟你聊天、分享生活瑣事、出去散散步、談談心,這些芝麻小事就會不停地累積,不會只停留在芝麻般的大小。

August 30, 2015

【瑞士第一周】不同的教育方式

  和瑞士家庭相處快一周了,這幾天都在注意到他們處理小孩的方式,雖然很多次都是用法文,但多少還可以透過肢體語言和臉部表情看出些所以然。除了觀察,還有很多自己和小孩互動體驗到的家教成果,讓我不斷思考未來自己要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

  他們特別重視餐桌禮儀,嘴裡吃東西時不要說話、手在桌上的位置要放好、需要什麼東西影禮貌地請別人幫忙遞過來、吃甜瓜是用奶油刀在自己盤子上切好吃的、他人在說話時不打斷、對他們說話時要看著眼睛。但除此之外,透過和孩子們互動,我更體會了非言語的教育。

  例如,孩子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開始哀泣,或是一感受到疼痛,不論疼痛的大小如何,就先大聲哭喊爸媽,希望馬上得到關注。我非常看不慣,覺得這對爸媽真的對孩子太鬆了,在這些反應上都遷就著他們,一哭就有回應,就像訓練狗狗一樣,坐下就有食物吃。個人非常不贊同孩子有這樣的行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重點不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重點是要孩子早早認知道怎麼解決不如意的事情,並不是哭鬧、爸媽哄,然後就皆大歡喜了。

  想起自己小時候,並不怎麼哭鬧,就連幼稚園時踩到釘子,採了一整天,回家看到覺得沒什麼大不了,自己拔起來沒什麼感覺就繼續玩耍;不小心踢到腳趾頭,自己哀哀幾聲抒發一下,知道等下就會沒事了,沒什麼大不了。
  現在看看這兩個孩子,常常打打鬧鬧。小孩打鬧非常平常,男孩子總喜歡揮揮拳頭和腳丫的,非常正常。但一旦打鬧時感受到一絲疼痛,就立馬放生大哭希望有人來助陣、評評理,搞得爸媽頭疼,小孩子彼此之間也爭紛不斷。
  再看看星期五爸媽晚上出門去聽音樂會,我在家顧兩個小孩的時候吧。兩人照樣玩,打打鬧鬧、丟食物、抱來抱去、滾來滾去,三四個小時過去一次都沒吵起來,因為沒觀眾阿,他們知道我不像他們的爸爸媽媽一樣會這麼在旁邊顧小皇帝的心情、皮膚碰破了沒,別出大事就沒事了。

  不過,他們也有很不錯的地方,比如說每個人在家裡都是分工的,兩兄弟要分工擺吃飯的盤子、自己吃完的東西要自己拿到碗槽去,一天不能看超過15分鐘的電視(對台灣的小孩來說連填牙縫都不夠),而且還不是每天都能看電視(因為八點就要在床上就緒準備睡覺了),然後每天7點多就早早起床,沒有午睡真的讓我很驚訝怎麼能撐這麼久。

  只待了幾天,但已經學到了很多事物。可能因為這是法國家庭,特別重吃,所以菜餚也多少學會了一些。但是因為要顧小孩沒辦法做精彩大餐,大部分都是簡單的烹調,不過這個等級完全符合初學者我啊!不過有幾點讓我匪夷所思,那就是爸爸媽媽非常精心的設計每天的食譜,確保孩子有均衡的攝取營養,說不希望孩子攝取太多糖分,同時每餐都有甜點、而且孩子幾乎每三個小時就要吃一餐--7點早餐12點午餐3點下午茶6點晚餐,下午茶通常都是巧克力麵包和果汁。這明明就是很多糖分啊!!!是因為式麵包所以沒關係嗎...?

最後奉上家裡後院望出去的景色:








August 18, 2015

【互惠生Au-Pair】瑞士之旅

  大學四下匆匆地過了,自己把課表塞得滿滿的,有好多事情都喘不過氣來做,但同時又不後悔,學會的東西就是自己的,誰也拿不走。

  還記得四月就急忙地找互惠生Au-pair的職缺,但說來奇妙,一開始只是因為想去捷克參加Pavla和Petr的婚禮,想說在歐洲找中文家教,待個一年,既可以參加婚禮,也可以累積中文教學經驗,又可以四處玩耍。但是在網路上找了又找,中文家教的工作沒有想像中的好找,陰陽差錯地找到Au-pair。

October 31, 2014

[Reflection] The Giver - what make us human


  It's a tiring Friday full of Spanish. Though I spent quite a lot of time on it, it somehow makes less but also more sense when digging into it. The more I know, the more I'm lost because there are so much more to be discovered. Probably it is like this when digging deeper into emotions or even realities, no matter for good or for worse.

  Movie "The Giver" describes an "ideal" world where difference, hatred, racism, pain, grief, greed, death, and all the other negative things, don't exist. While we get rid of them, other positive things like uniqueness, joy, courage, mercifulness, curiosity, compassion, love are gone as well.

October 20, 2014

The bright side of being short

  When I was little, I often worried about my height. It just seemed like the number don't change much over years. At the age when I tended to lower my sense of existence, my height always get in the way. I have to be in the first row in order to be seen. Also, need to keep an eye on my weight cause "short and fat" somehow appears to be worse than "tall and fat."

  Yet, now I'm really glad that I'm short. There are a lot of examples. Some of them actually depend on how you see things or how you change disadvantages into advantages. Or like I said, being lazy might makes you smarter! Cause you figure out ways to be lazy!

April 11, 2014

Day 64 [April 11th] Survival Weekend – A True Story of Survivors

Survival weekend is a three-day activity that brings Erasmus students in Czech Universities all together in the wild with bound fire and a lot of alcohol. I know, it sounds meaningful, interesting, and extremely exciting. But that is not why it’s called “Survival” weekend.